雙非潮下,「Band 1」學生如何突圍中文科

近年「雙非學生」再度成為家長茶餘飯後的話題。教育局最新數字顯示,2025 年適齡雙非兒童人數突破一萬八千人,未來數屆 DSE 勢必迎來更多考生。局長蔡若蓮強調,雙非學生是香港的一份子,理應享有同等入讀大學的自由。這句說話我完全認同,但也必須承認,對「Band 1」學生來說,競爭確實比以往更激烈,尤其在中文科,愈來愈成為勝負關鍵。


雙非學生的背景與中文優勢

我二十多年教學生涯中,接觸過不少雙非背景的學生。大部分來自廣東、深圳,亦有部分從內地其他城市來港。他們的中文底子往往不弱,甚至有先天優勢:

  • 語感好:普通話語境長大,書面語自然流暢,作文常見結構完整、語氣得體。
  • 文言熟悉:不少自小接觸四書五經、唐詩宋詞,文言句式不會陌生,閱讀卷處理速度快。
  • 訓練充足:內地作文要求嚴謹,練習量大,遇上論說文題目通常得心應手。
  • 動機強烈:家長往往早早計劃,願意投放時間和金錢補底衝刺,力求升讀港大、中大等名校。

這些因素令他們在中文科的平均表現穩定甚至偏高,自然推高「Band 1」收生成績線。


「Band 1」競爭門檻正在上升

在八本,我們觀察到兩個明顯現象。其一,熱門學科的最低收生成績比往年高,達到以往的「安全線」也不等於穩進心儀科系;其二,越來越多學生提早半年甚至一年報名作文特訓、模擬考,爭取搶先起步。

這種提前備戰的氛圍,對學生既是機會,也是壓力。部分學生因怕「被搶位」,寫作趨向保守,不敢冒險創作,反而失去文章的個性和深度。中文科不是只求避錯,更要敢於表達,這一點值得家長和學生注意。


我的建議:中文科要「深」不要「死」

很多家長以為多做題、多背範文就是捷徑,其實這只是基礎。要在新形勢下突圍,「Band 1」學生要着重:

  • 深度寫作:練習論說文、評論文,不只答題,還要寫出觀點和立場。
  • 文化底蘊:熟悉文言文、古詩詞,懂得適時引用,文章自然更有份量。
  • 廣泛閱讀:新聞、散文、評論都要看,讓學生有東西可寫,論點不流於空泛。
  • 心理調節:比賽跑的是長途,提早備戰無錯,但必須保持節奏,不要操之過急。

八本的角色

二十年來,我們陪伴過無數「Band 1」學生走過這條路。我們明白家長的焦慮,也知道學生需要的不是更多壓力,而是更精準的策略。我們的深度作文工作坊、精讀文言經典班、模擬試題與專業批改,正是幫助學生掌握核心能力,同時加入考試策略和時間管理指導,讓他們在高強度競爭中不單是「保分」,而是脫穎而出。

中文科不只是考試科目,更是文化素養和思考能力的展現。若能把這股壓力化為動力,孩子不但能進入心儀大學,更能在未來的世界中表達清晰、思考縝密,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