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E作文: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?

F6羅羲倫(九龍華仁書院)

梁啟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:「世界無窮願無盡,海天寥廓立多時。」意指世界的轉變變幻莫測,人類必須與時並進,世代相傳的傳統,往往經過時間的沉澱而形成固有的思想,權威的形成,而現今這社會往往重視創新,視之為勇於挑戰的態度,以解決困局,聞創新的局面,而有人認為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,兩者是否有衝突和矛盾?

無可否認,中國的傳統精神及其文化,猶如一堵無形的高牆,阻隔創新的意念,甚至是一個沉重的包袱,不論在家中或社會,都充滿著傳統的概念。一個充滿著傳統價值的社會,總有其不可改變的不成文規矩,就如長幼有序。中國社會中,長輩無疑是權力最大,最有威嚴的人,作為一名後輩,總是順著長輩的意願,服從他們,就如論語中的一句:「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」。

事實證明,古人的思想中已存在著服從的意思,慢慢留存之多,便成為一個保守的社會。因此,慢慢日積月累的以保守的意識形態壓抑著社會,將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概念越埋越深,而新思維就好像雞蛋一樣,硬梆梆的擊在銅牆鐵壁上,其影響力實在少之又少。古之聖人孔子,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對於後世影響深遠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等更被用作評價人的道德觀的指標之一,禮,泛指導禮儀,定奪人的行為正確與否,古語有云:「百行以孝為先。」可見孝道的重要性,作為首當其衝的因素,中國人對孝的觀念有著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則,戲彩娛親、滌親溺器的兩個傳統的孝道故事,若有人能做到如此孝敬父母的行為,無疑是一位把持著孝的仁人,撫心自問,如此的孝行是出於真正的孝心還是愚孝的表現呢?盲目地做出孝的行為就是一種根深蒂固把持傳統的觀念。再一次,我們的所作所為只是跟著古人所定立的,從沒有提出過疑問,正正是這堵傳統圍牆的出現,抹殺了一些創新的意念,成為最沉重的包袱之一。

反之,在某些傳統的範疇,並不是創新的包袱,而是成為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。即使是高牆也有被添上創新色彩而成為基石的一天,那麼創新又怎能永遠被傳統所扼殺著呢?就如中國人對食總是有一場執著,論語有云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」足以明白到食是何等的重要。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乃開門七件事,時至現今,它們仍具備著相當重要的地位,只是,如何靈活運用卻成為創新的一環。好像電飯煲的發明基於燒柴煮食的原理;提煉食油也從人手轉化為機器,如此的創新概念,沒有被傳統的規矩所局限著,實在是人類的一大進步。文學的確立是每一個文明存在的最有力證明者,中國文字的演變確實是千變萬化,卻也由始至終跟著一個大原則——方塊字,不論是楷書、隸書,甚或是金文,甲骨文都堅持著方塊字的風格,然而今日的中國,所書寫的主要分為兩大類:繁體字與簡體字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,所規範的漢字則為簡體字,繁簡之差,只在於筆劃上的刪減,漢字的意義,從及改變,作為創新的簡體字,即保留著傳統方塊字的美,又保留著中國文化博學高深的造詣,同時帶出了創新的原素,完全展露出創新如何建基於傳統之上,這一次,高牆沒有再成為卵的障礙,反而成為了卵的踏腳石,正正是高牆的角色改變了,創新的意念也慢慢浮現了出來,放下了沉重的包袱,創新變得身輕如燕。

與其認為傳統是創新的包袱,倒不如說他倆是互相扶持的好兄弟。沒有創新,傳統會變得死板,古舊和一堆固有不變的規矩;沒有傳統,創新會變得無所適從,群龍無首,一座房屋建於鬆軟的土地,最後迎接倒下來的命運,世界無窮願無盡,海天寥廓立多時,進步的而且確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,任何事也不例外,連傳統也包含著,當人明白到這點時,應反思其關係,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空間和時間並肩的走著,就如傳統和創新手挽手的走著,又怎會萌生出包袱這格格不入的看法呢!(1471字)